收納,其實是孩子一輩子都會用到的生活技能,從小就能開始學習。只要方法用得對,不論是還在丟玩具的幼幼班,還是正在建立自我空間的小學生,都可以在生活中慢慢養成整理的習慣。
這篇文章將會分享——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,該怎麼引導他們學會收納?從陪著做、玩中學,到放手讓他們自己規劃,每一階段都有屬於他們的「整理節奏」!
2–4歲:感覺引導期
常見狀況
•東西丟得到處都是,說幾次也聽不懂
•一邊收一邊又拿出來玩,收不完
•大人無奈:「乾脆我來收比較快…」
這階段的孩子,其實還聽不懂什麼叫「收納」,也還沒建立「物品要有家」的概念。當你說「去把玩具收好」,他可能完全不懂你在說什麼。
❌ 問題點:
•分類能力未成熟,指令越細反而越無法理解
•若要求太多,他們只會感覺壓力大、失去興趣
•很難獨立完成,需要「陪著做」
✅ 破解方法:
「這階段的重點不是結果,而是產生好感,願意參與。」
▲ 用顏色/圖案引導分類:
紅色籃子放車車、藍色箱子放動物。圖案比文字更有效,像是貼上熊熊、車車圖案
▲ 收納當成遊戲玩:
邊收邊說「車車要回家睡覺囉~」或來個「積木投籃比賽」
▲ 簡化收納方式:
一格一類,不要太多抽屜或蓋子,讓孩子一眼就能懂
▲ 大人一起做,不催收:
改說「我們一起收」、「比賽誰收得快」,孩子會更有參與感
5–7歲:簡單任務期
常見狀況:
•聽得懂卻還是亂收
•常常問「這個放哪?那個勒?」收一收人就不見
•大人煩:「都講幾次了還不會?」
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有基本邏輯,但分類記憶還不穩定。只要任務太複雜或沒成就感,他們就會放棄、偷跑。
❌ 問題點:
•對「分類」還在建立中
•若任務太籠統會無所適從
•容易被責備打擊信心
✅ 破解方法:
「這階段是讓孩子覺得:我有能力幫上忙!」
▲ 具體任務分工:
不要說「房間收一收」,要說「你幫忙收書本,媽媽收玩具」
▲ 用圖像、顏色提示記憶:
像是車子都放紅色收納籃,書都放藍色書櫃
▲ 引導孩子思考:
「你覺得積木要這樣放比較快找到嗎?」讓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分類邏輯
8–10歲:邏輯建立期
常見狀況:
•東西有收好,但總是找不到
•把不相關的東西擺在一起,分類怪怪的
•大人想調整,他卻說:「我習慣這樣放!」
這階段的孩子開始建立「自己的邏輯」,但也還在摸索最適合的方式。強硬糾正反而讓他們覺得「你不相信我」。
❌ 問題點:
•有邏輯但不穩定
•太多干涉會產生反彈
•正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收納方式
✅ 破解方法:
「不要主導,而是引導。」
▲ 傾聽他的邏輯:
問「你為什麼想這樣放?」,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思維,增加自信
▲ 一起優化:
提出選項讓他自己選擇:「你覺得這樣放會更好找嗎?」
▲ 設定基本規則,但給空間:
像是:「你的抽屜你自己決定,但要找得到喔」
▲ 引導小規範:
「用完要歸位」「每週一起整理一次」,幫助他維持秩序
11歲以上:合作與責任感期
常見狀況:
•你叫他收,他只回:「喔等一下」
•整理只做一半,或者根本懶得做
•拒絕你進房間:「我知道東西在哪啦!」
這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強,討厭被控制。你越命令,他越反抗;你越批評,他越不做。
❌ 問題點:
•進入叛逆期,不喜歡被指揮
•整理不是技巧問題,而是建立自理能力
✅ 破解方法:
「從『要求』變成『合作』,用討論取代指令。」
▲ 讓小孩參與決策:
「我們換收納櫃,你有想要哪種款式嗎?」
▲ 一起合作完成任務:
「你收書桌我收床邊,我們比誰快」
▲ 針對個人空間訂底線:
「你的房間你自己規劃,但走道不能擋到」
不管幾歲的孩子,都可以學習收納,但前提是你給他對的方式、對的語氣,還有足夠的陪伴與信任。整理不止是父母的責任,也不是罰站時間,而是我們一起生活的日常。
只要爸媽願意一起走進孩子的節奏,他們真的會讓你驚訝地說出那句——「這是我的東西,我自己來整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