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家庭在迎接新生命後,往往會驚覺——家裡怎麼突然變得那麼亂。明明每天都在收,桌上還是滿滿瓶罐與尿布;明明多添購了收納盒,卻好像越放越擁擠。
整理師表示,這是新手爸媽非常常見的狀況。不是懶惰,也不是收納不當,而是生活改變太快、空間卻還停留在「兩人時期」的規劃裡。
狀況一:客廳變成育兒戰場
在有嬰兒的家庭中,客廳往往是最先失守的空間。為了方便照顧,尿布台、奶瓶、推車、玩具都集中在這裡。久而久之,原本是家人放鬆的地方,變成了「萬用堆疊區」。
🔹 整理師建議:
客廳可以設定為「主要照護區」,但不應該是「所有東西的暫存區」。整理師通常會規劃出一個「臨時育兒中心」,只保留近期會使用的用品,例如每日的尿布與奶瓶。
其他備品則集中收在封閉式櫃體或分層收納箱中,讓空間保持清爽,同時也減少找東西的時間。
狀況二:所有東西都想放在眼前
許多新手爸媽擔心「忘記用」,會把所有物品都攤在可見處。桌面、床邊、走道上充滿奶粉罐、濕紙巾、備品包。雖然看似方便,但長期下來只會造成視覺壓力與混亂。
🔹 整理師建議:
物品應分層管理。將「每日必用」與「備用品」明確區分,前者放在順手可取的位置,後者則集中於封閉收納區。
這樣不僅能降低視覺雜亂,也能讓照顧者更快掌握物品數量。
狀況三:收納設計太「固定」,無法應對成長變化
不少家庭在寶寶出生初期,會急著添購收納櫃與分隔盒,但三個月後就發現完全不合用。嬰兒階段與學步階段的需求差異極大,若空間太早被定型,未來只會越整理越混亂。
🔹 整理師建議:
在收納規劃中預留「成長彈性」。可調整層板、活動式收納箱、可替換用途的櫃體,都是常見的靈活方案。
與其追求一次到位的整齊,不如保留「可變化的餘地」,讓空間能跟著家庭節奏一起成長。
結語:
整理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家回到「生小孩前的樣子」。當生活進入新階段,家也該重新被定義。透過動線調整與分層收納,讓照顧變得順手、空間更容易維持,家長才能在忙碌的日常中找到喘息的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