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裡有小孩的爸媽一定很熟悉這種場景:玩具滿地、書本亂堆,明明收過了,下一秒又被翻出來。其實,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故意不收,而是我們大人在設計收納方式或陪伴過程中,用錯了方法,才會讓整理變得更難。
今天就請專業的整理師分享親子收納最常見的 5 個 NG 行為,並教你實用的破解方法!
1.所有東西都爸媽在收,孩子沒有參與
許多爸媽會說:「我整理比較快,小孩收太慢又亂收。」或者覺得孩子還小,收納這件事他們「還不會」,乾脆自己全部包辦。但長期下來,小孩就會覺得「反正有人會收,不是我該做的事。」
這樣的結果是:孩子沒有參與,就不會有責任感,也無法建立物品與位置的關聯。沒有建立物歸原位的概念,東西越來越多,混亂只會更嚴重。
✅ 破解方法:
從 2 歲開始,就能練習簡單「歸位」。爸媽可以把收納變成遊戲,例如:「收完這個,我們就去吃點心!」同時,給孩子「參與權」而非「指令」,把「一起收玩具」說成「幫玩具找家」,慢慢引導到孩子可以獨立完成。
收納空間也要「看得懂、做得到」,像是用顏色或圖片區分,幫助孩子建立自信。
2.收納方式太複雜,孩子根本學不會
有些爸媽把玩具分得超細:拼圖區、益智區、積木組 A、積木組 B,還貼上文字標籤,但孩子只知道「這些都是玩具」,完全無法分辨。再加上收納箱放太高、盒子有蓋子搬不動,孩子就更容易放棄。
✅ 破解方法:
分類保持「簡單粗分」即可,3~5 類就夠用,例如「車車」「娃娃」「拼圖」。標籤用圖示或顏色取代純文字,幫助孩子一眼就能辨識。收納品則選擇輕巧、開放式、孩子拿得到的款式,像是矮櫃或無蓋收納籃,降低孩子使用的門檻。
立即預約👉 跟小孩整理更需要專業陪同!專業整理師解決爸媽「收不完」的困擾✨
3.沒有定期斷捨離,東西越來越多
孩子的東西爆量,很多其實是父母造成的:親友送來的二手衣玩具,怕丟掉傷感情就囤著;或是爸媽自己童年沒擁有的,現在忍不住買給小孩。久而久之,生活空間被塞爆,孩子也學不到「選擇」與「取捨」。
✅ 破解方法:
爸媽要帶頭做定期斷捨離。可以設定固定時間點,例如生日、學期結束、寒暑假,讓整理成為習慣。購物時也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孩子真的需要嗎?家裡有類似的東西嗎?壞掉了會馬上補買嗎?這樣能避免情緒性購物。
同時實行「進一出一」規則,讓孩子參與決定,例如新玩具進來時,挑一樣舊的送人,幫助他學會取捨。
4.以大人的視角設計收納,孩子根本用不到
爸媽常常把收納設計成「展示櫃」,或是把東西放在孩子根本碰不到的位置。玩具被分品牌、類別歸納得很精緻,但孩子實際上是混著玩,玩完就不知道該放哪。這樣的收納系統雖然好看,卻不實用。
✅ 破解方法:
爸媽可以蹲下來,用孩子的視線觀察,看看哪些櫃子、收納籃是孩子能夠自己拿取的。分類邏輯也要改用「孩子的語言」,像是「常玩的」「偶爾玩的」,比品牌分類更直覺。收納品選擇上,先顧功能再顧美感,確保孩子「好拿、好放」,才能真的建立整理習慣。
5.整理時間太長,孩子專注力不夠
有些家長想一次把整間房間都整理好,但孩子專注力有限,五分鐘過後就開始亂跑或崩潰。孩子最後只留下「整理很煩」的印象,當然不想再配合。
✅ 破解方法:
把整理變成小遊戲,像是「5 分鐘收納比賽,看誰先收完紅色的玩具」。設定簡單明確的目標,搭配小獎勵,例如收完可以選故事書或貼星星貼紙,讓孩子感受到整理的成就感。
也可以分區整理:今天收書架、明天收玩具箱,減少一次性負擔,孩子和爸媽都更容易維持。
結語
親子收納,其實不只是「東西要整齊」,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生活能力。當我們願意從孩子的角度出發,簡化收納方式、給予參與權、規劃適合的空間,整理就不再是壓力,而會成為日常習慣的一部分。
孩子需要的不是「完美的收納展示」,而是「能自己做到的整理環境」。從今天開始,把收納變成全家都能參與的小事,你會發現孩子的變化,比想像中更驚喜!